首页 > 专题 > 吴永升老师专辑 > 有感于“富不过三”和处置“僵尸企业”

有感于“富不过三”和处置“僵尸企业”
1476270729   评论:0 点击:

 

题目中用的这两个词有点不伦不类,风马牛不相及。两者之间相隔100多年。不过,这只是做个比喻。

前几天,有幸看到位于山西的“乔家大院”,历史旧址值得一看。讲解员详细地讲解了乔家的第一代走南闯北,艰苦创业,聚集了一些钱财。第二代人继承传统,继续兴业,把积攒的钱在扩大再生产的同时,规划建设了“乔家大院”的一期、二期工程,形成现在参观的旧址。到了第三代,对守业就没有那么有兴趣了,更不用说继续创业了,加上客观环境的变化,开始衰退,家园的建筑设想也就随之泡汤。讲解员讲解的结论是“富不过三”,就是说富裕不会超过三代就要衰退,好像是一个“历史铁律”必然的趋势。

我看这个“历史铁律”既有对的一面也有不对的一面。对的是历史上确有不少事例,包括现在的贪官,当他们在审判台上时,第一句话就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说明成长后改变了人生观,贪了不少不义之财,把子女送到国外不是求学长知识,而是任意挥霍。老人接受审判,子女陷于绝境。说明事物是在变化的。不对的一面,就是有不少创业者守规矩、讲信誉,扎扎实实地干,不但创业而且守业,还继续发达兴旺。这些事例不论是在家业、商业、工业中也有的是。

在我们纺织机械工业中也有不少小微企业兴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在欧洲,家族式的“百年老店”、小型企业有上万家,而小小的日本有2万多家。他们坚持创新,跟上时代潮流,至今犹存,还在发展。说明“富不过三”的“历史铁律”不是固定的。

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多加分析,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通过发现矛盾,解决矛盾,促进事物的发展。

再说,现在有个新名词叫“僵尸企业”,政府还要出政策、想办法来处置“僵尸企业”,避免出现社会矛盾。

所谓“僵尸企业”,我理解的就是一个企业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不但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还得靠政府补贴、社会输血才能维持生命的企业。处置工作也确实是个棘手难题。

反过来说,要分析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中,有不少企业的事业兴旺发达,对国家、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也曾经在历史上辉煌过一时的企业为什么不行呢?确实值得分析。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有一个原因可以肯定,那就是企业的领导者、决策者的意识观念仍然处于等、靠、要,发展停滞不前,不去创新、不去进取,甚至于拿企业来折腾,形成恶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一个数字中可以看看原因。“僵尸企业”平均得到的政府补贴是其他企业的3.57倍,享受了政府红利和资金偏爱的补贴,仍无法生存。而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正常企业的平均投入则是“僵尸企业”的2.53倍。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可能就是形成“僵尸企业”的主因。

“富不过三”是历史,“僵尸企业”也应当成为历史。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前景,任何一种纺织机械产品都可以纵向提高、横向延伸,拓宽领域,贵在创新。广阔的市场大有用武之地。

只要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通过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增加活力,可能再创辉煌。当然,有的是“扶不起的阿斗”,生或死都是正常现象。

如今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像大海,大海里有不同大小的舰船,舰船要靠舵手的操纵能力,一个企业也是这样。

 

本文为"纺织器材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错误报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