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金轮•金猫杯”2017’纺纱织造智能驱动 器材专件创新发展专题论坛 > 访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胡万春常务副总经理

访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胡万春常务副总经理
1506499561   评论:0 点击:

 

9月6日-8日,在河南开封举办的“金轮•金猫杯”2017’纺纱织造智能驱动 器材专件创新发展专题论坛已经成功落下帷幕。本次论坛的成功召开得到了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小编有幸于会前采访到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胡万春先生,听他讲述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二橡胶是如何以胶辊胶圈助推纺织业转型升级的……

 

 

 
 
 
顺应行业发展要求,提出市场、产品、人才和创新四大战略

 

小编:无锡二橡胶是中国首创纺织用胶辊胶圈的科技型企业,通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战略发展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唱响了一曲《龙舟调》。您认为,在时代的不断变革中,对于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

 
 
 
 
 

胡总:二橡胶几十年的历史,经历了纺织行业的起起落落,能一直屹立不倒,与公司几代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也与公司每代管理层的指导思路分不开,这对二橡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纺织行业近年的发展态势,从2010年的高峰一直调整到现在,对专件器材类产品的要求也更多更高,近几年公司顺应行业发展要求,提出了市场战略、产品战略、人才战略和创新战略,这几点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做好这几点,二橡胶就可以继续领跑整个行业。这几点同样是二橡胶几十年发展过程中一直在用心做的,也是二橡胶能够一直蓬勃发展的根基,这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最重要的。 

 

 

 
 
 
加大产品研发,为整个行业提供更加优良的产品

 

小编:胶辊胶圈最为重要的牵伸器材,对纺织企业的生产至关重要,在纺织行业低迷的大环境下,无锡二橡胶一直在研发方面狠下功夫,为整个行业提供更加优良的产品。近期有什么新产品面世?能介绍一下新产品的性能特点及优势么?

 
 
 
 
 

胡总:胶辊方面最新定型产品有WRC-MF65型免处理胶辊,胶辊表面功能膜具备抗静电、抗拉、低变形率、耐油剂等优异性能,适合光照处理;弹性好、压缩变形小、抗静电、耐磨性好、适纺性能优异、成纱质量稳定、使用周期长。

胶圈方面最新推出WRA-S-25型胶圈,适纺化纤、涤棉和纯棉;采用新型原辅材料,提高了胶圈耐油、耐磨性,硬度适中;胶圈内外层各具备合适的摩擦因数,内层采用菱形花纹结构(专利)消除胶圈运转打顿现象,保持上下圈有效运行;胶圈整理强力高,提高使用寿命。

并条方面最新推出了WRC-GB83型并条胶辊,适纺棉、粘胶、有色纤维、差异化混纺纤维,亦可适纺麻纤维、金属棉混纺;表面功能膜具有抗静电、抗拉、低变形率、耐油剂等优异性能,适合光照处理;其超优越的抗静电(抗绕)性,适应高速,在德国特吕次勒HSR1000型并条机纺粘胶产品运速可达700 m/min。

最近我公司也推出一款新型锭带,WRB-M11型齿接锭带,无需胶水直接热压粘接、接头平顺运转均匀、摩擦因数高节约能耗、超耐磨寿命长及强力大断带率低。
 

 

 

 

 
 
 
创新服务模式,建立更广泛的沟通渠道

 

小编:无锡二橡胶秉持“让客户赢得利益,为二橡赢得荣誉”的双赢原则,咱们是如何通过互联网和客户建立起更加广泛的沟通渠道的?

 
 
 
 
 

胡总:① 二橡胶有自己的官网,在我们的官网上可以直接看到我们的新品发布及企业动态,也可以在线反馈,我们有专人负责解答及回复;② 我们有自己的公众号,通过销售员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公司新闻及动态,可以让国内几千家客户在第一时间了解二橡胶的实时情况;③ 我们与国内数家主流行业媒体,包括你们《纺织器材》等杂志社或网站都有紧密联系,可以通过行业媒体的平台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及技术交流。

 

 

 
 
 
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致力于产品标准化生产

 

小编:近几年,无锡二橡胶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请问贵公司在参与制修订标准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您觉得标准化和智能化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胡总:二橡胶作为国内最早研发、生产纺织用胶辊胶圈的企业,一直是该行业标准化起草单位,也一直致力于行业产品标准化生产。近两年,二橡胶参与、制定了FZ/T 93051-2016和FZ/T 93050胶辊胶圈的标准化工作。近几年,纺织行业的形势趋紧,下游客户对纺织企业的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企业升级了生产装备,并提出了智能化需求,胶辊胶圈作为纺织企业的重要牵伸部件,产品的标准化更有利于设备智能化生产需要,更便于设备智能化实施。

 

 
 
 
在生产流程智能化上下功夫,各工序数据实现实时在线控制

 

小编:产品的异质性、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贵公司有哪些检测手段来保证产品品质?您觉得在胶辊胶圈检测方面,要如何在第一时间把检测数据反馈到生产一线,进而做出相应调整?该如何在检测手段上实现智能化?

 
 
 
 
 
错误报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