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皖:胶圈与细纱2 m左右机械波成因关系探讨
1505895554   评论:0 点击:

 
编者按:

9月6日-8日,“金轮•金猫杯”2017’纺纱织造智能驱动 器材专件创新发展专题论坛在河南开封隆重召开。安徽八一纺织器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文皖做了题为《胶圈与细纱2 m左右机械波成因关系探讨》的报告。文总指出了胶圈在牵伸工艺过程中的作用及重要性,分析了细纱成纱后2 m左右机械波的图像与主要特点,胶圈与机械波成因的关系,提出细纱胶圈的技术理念,上下胶圈的配合原则等以提高纺纱质量,降低胶圈的使用成本。

 

 

目前,胶辊产生的机械波研究的较多,而胶圈研究的较少。实际上,横坐标区间范围在1 m~2.5 m的机械波都有可能是胶圈产生的。随着纺织智能化的发展,如果要实现纺纱智能化,胶辊胶圈的问题可能最多,这必将使胶辊胶圈的制造和开发迎来一次新的挑战。

 

1胶圈在牵伸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与重要性

主要作用:胶圈主要作用是控制纤维束的牵伸运动,保证或稳定每单根纤维的平均移距。纺纱工艺过程中,胶圈不但要一是保持纵向牵伸运动的稳定,还要加强横向的控制和摩擦力界的合理分布。由于胶圈具有一定的弹性、厚度,因此对纤维也有一定的包围弧,包围弧对毛羽的影响不大,对稳定纤维的运动,减少其离散度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成纱后的粗节、细节、棉结、CVb值以及机械波的产生等,与胶圈实际工作状态有直接关系。

重要性:胶辊胶圈是牵伸区所有的器材专件中唯一的弹性体。由于上胶圈与下胶圈,组成科学而理想的弹性钳口,有效并稳定地控制纤维的牵伸运动。所以,上下胶圈的厚度、内周长、内外层摩擦因数值的分配与同批的稳定性、硬度和弹性,以及使用过程中性能的变化等,都要加以分析和研究。

 

2细纱成纱后2 m左右机械波的图像与特点 

 

 

机械波在1 m~2.5 m之间的区域时有发生,但有关技术人员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这个变化与纺纱牵伸倍数是相关的。

 

3胶圈与机械波成因关系的探讨

造成细纱出现机械波的因素较多,如机械或专件的配合、罗拉或前胶辊跳动等。科学合理地应用或配合上下胶圈,克服或消除粗纱与其它部件配合产生的隐形波;若细纱胶圈控制的不好,那么隐形波就会变成明显波,假波就会变成真波,真波就会更严重。影响上下胶圈同步性的因素很多,同步性的差异越小越好,完全达到100%的同步性,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总体来讲,胶圈对成纱变异系数CV值的降低,一般只在0.5左右。但胶圈一旦出现严重问题时,CV值将上升2~3个百分点,细节、粗节、棉结呈多倍地增加。如纺细号纱,配置前隔距块压力棒或新胶辊上车不处理的话,条干CV值将严重恶化,其技术核心问题就是胶圈牵伸力,特别是控制力减弱所导致。

根据经验,纺细号纱凡是配置有隔距块压力棒的,胶辊表面必须要进行处理,且应加大处理力度。

细纱胶圈受力分析

 

细纱胶圈受力分析示意

 

由于主牵伸区上下胶圈接触面积与形状的变化,法向受力垂直处压强最大,曲率半径处摩擦阻力最大。如果胶圈内长过大、内表面磨损、内外表面有凹凸或伤痕等,曲率半径处将产生瞬时地减速或停顿,对于已进入主牵伸区的须条影响不大,但在压强最大处,粗纱条会出现打弯,产生拥堵,若其进入主牵伸区,会导致纤维的定量、结构等发生变化,产生跳动。

此外,如果胶圈硬度过大、弹性差、钳口距离不合理,直接影响或关系到对纤维束的控制能力。产生的问题随牵伸倍数的变化,机械波在横座标的位置与形态同时出现变化。因此,在整个纺纱牵伸区,一定要保证合理而稳定的张力分布,循序渐进。

 

4有关细纱胶圈的技术理念与配合

技术理念:

① 胶圈的硬度、弹性、厚度,以及动态中接触面积大小与形态不一样,其压强不一样。相对硬度低、弹性好、稍厚的胶圈,隔距块厚度不变,压强(控制力)要大一些。相对接触面越小(中下罗拉处),压强越大。

② 新胶圈均有走熟期(2 d~3 d),随其硬度降低而相应缩短;新旧胶圈应搭配使用。

③ 所谓弹性吸振化匀,主要是主牵伸区胶圈在持续握持的动态中,随纤维束结构的微变化而表面不断地形变与恢复的性能,有效地调节并保持理想的钳口距离而稳定压强。所以,虽然胶圈几何尺寸精度粗放,但低硬高弹的性能特点,仍是纺纱较理想的关键器材。

配合:

① 上下胶圈配合的技术理念,相对上薄下厚、上软下硬、上紧下松、新旧搭配的技术原则,是几代纺纱人积累的实用经验。被动而靠摩擦传动的上胶圈,回转必须相对持续地灵活与平稳。实践证明,很多问题都是由上胶圈所造成。

② 钳口隔距块的大小,是根据纺纱原料性能和所纺品种工艺参数来决定,但上下胶圈硬度、弹性、厚度、内外层表面摩擦因数等技术性能更为关键。隔距块为刚性体,胶圈系弹性体,如果说在保证质量不增加前罗拉负载和出硬头的前提下,钳口实际工作面的高度,由胶圈有关技术性能与厚度来调节更科学或行之有效。

不同厚度、硬度、弹性胶圈试纺数据比较与分析

负压式集聚纺,纺5.8 tex品种,100%长绒棉,隔距块为2.25 mm,同锭同粗纱,多次试纺平均数据见下表。

    通过对钳口距离及胶圈有关技术指标(主要是上胶圈作了相应调整后,相对增大了对须条的包围弧与压强,提高了钳口对纤维束的控制能力。同时前胶辊表面基本免处理,握持力与牵伸力仍分布合理,进而优化了工艺参数。

    总之,由于胶辊、胶圈弹性体的特点,一旦出现问题往往连续性的,比如牵伸波与谐波,多项质量指标同时下降等。因此,要不断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加以改进,纺好纱用好胶辊胶圈。

 

错误报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