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加快软实力和技术的创新
2015-03-31 17:37:16   来源:   评论:0 点击:

我国化纤行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已经进入了减速慢行的新常态。有人形容,中国化纤行业走下了神坛。对此,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认为“很有道理”,多年的超常规发展,中国化纤行业确实应该“喘口气”了。

规模神话”终结

在“十五”、“十一五”期间,中国化纤行业用超常规的速度在发展,其中,产能的快速增长是重要驱动力。而当前的化纤行业与整个纺织工业一样,已进入深度调整期。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指出,这种调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阶段性的调整和阶段性产能过剩;二是行业周期规律逐步减弱;三是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2014年,我国化纤产量4 390万t,同比增长5.5%,增速比2013年下降2.4个百分点,大于我国GDP增速下降的幅度。2014年,化纤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8.5%;实现利润总额277.3亿元,同比增长11.21%;行业亏损面18.01%,同比提高0.6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加9.46%;化纤行业销售利润率3.85%,同比提高0.27个百分点。

而从大环境看,随着国家新一轮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政策改变、人民币汇率调整、国外市场份额减少等宏观、市场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将给行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挑战。

端小平指出,化纤行业的调整期还在继续,“新常态”已经到来,对于化纤行业和企业而言,要做的就是生存。2015年化纤行业的形势应该与2014年差不多,并且不会比2014年更差。

当然,化纤行业当前也开始出现一些转型升级和新调整。一些中小企业向着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服务化的方向调整,行业合并、重组、退出进程明显加快,大企业加速海外布局等。此外,部分企业实行多元化,进入垄断行业与国有竞争,进入民营银行等金融领域,并进入相关领域如生物化工、生命科学等。

端小平指出,在“新常态”面前,企业越来越体会到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行业投资更加理性,更有效率、更高效益的创新发展模式正在开启和建立中。化纤行业依靠拼装备、规模、产量、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发展为资源、渠道、品牌、标准等软实力的竞争。企业须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增量控制、存量优化、应用拓展,依靠科技创新,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逐步化解产能结构性过剩

产能问题、尤其是产能的结构性过剩问题是化纤行业当前重点的关注问题。

对于产能问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指出,我国纺织工业2015年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解决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2014年,国内PTA、长丝的产能明显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化纤行业要依靠行业自身的发展解决好落后产能的淘汰问题。当前不少化纤企业已经在自觉地进行调整,积极淘汰落后产能。虽然不少企业仍在上一些新项目,但这些产能属于先进生产力。因此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同时,要想办法把落后产能淘汰掉。在这方面,化纤协会应该牵头制定相关行业规范,指出哪些产能属于落后产能需要淘汰,行业专家也要参与其中。

棉价“连锁反应”持续影响化纤行情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以棉花为主的天然纤维和以涤纶为主的化学纤维,共同构成了纺织服装的重要原材料。棉花市场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化纤产品的市场走势。最直观的体现是,棉价改革后,涤纶短纤与棉花价差缩小,而价差的缩小对涤纶短纤的市场用量形成一定影响。

随着国内棉价的持续下跌,化学纤维、尤其是聚酯涤纶纤维的价格持续走低,这种影响还在持续。好在去年原油价格持续走低对于化纤的利润空间有所补偿,这使化纤行业整体的利润情况得到一定改善。但是,原油价格的持续走低不会维持太久,在这种情况下,化纤产品的价格能否稳住、能否回升,还要看棉价走势。

节能环保问题应高度重视

在新的严格的环保政策下,节能环保也成为接下来化纤行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2015年“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依然是行业的工作重点。

高勇指出,2015年我国纺织工业要重点做好绿色制造和节能减排工作,这对化纤行业影响最大。新的环保政策严格实施,对化纤企业废气、废水的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化纤企业将会很快感受到新环保政策的严厉程度。虽然不少化纤龙头企业在这方面已经提前布局,但更多的化纤企业还未对此足够重视。企业应该提前做准备,为整个行业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提升“中国纤维”公共品牌影响力

我们的氨纶叫氨纶,而国外的氨纶叫莱卡。”端小平用这样一句简洁明了的话,来形象地表达我国纤维品牌与世界纤维品牌之间存在的差距。

有差距当然需要加紧追赶。而加强品牌建设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加强“中国纤维”这一行业公共品牌建设,就像提升“中国制造”这一公共品牌影响力一样;二是加强企业自身品牌建设。

对于化纤行业的品牌建设,端小平特别强调:“企业现在很关注品牌建设问题。但需要注意,在化纤企业建设品牌的过程中,没有‘中国制造’整体品牌形象和实力的提升,而单靠企业品牌的建设是不够的。只有先强调‘中国纤维’是最好的,然后说企业是其中做得比较好的,这样才有说服力。反过来,企业如果为了突出自己而说同行做得不好,这是失策的。”

 

相关热词搜索:调整期 化纤 深度

上一篇:“互联网+”驱动纺织服装行业创新发展
下一篇:纺机企业重视制造与研发的双赢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