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人的骄傲!溢达集团攻克8个世界难关纺出全球最细纱线
2016-03-25 15:46:17   来源:   评论:0 点击:

用肉眼看,这根全球最细的纱线跟人的一根头发丝一样细。英支是一个衡量棉纱线粗细的单位,支数越大代表纱线越细、面料越高档。2013年,何小

 

用肉眼看,这根全球最细的纱线跟人的一根头发丝一样细。英支是一个衡量棉纱线粗细的单位,支数越大代表纱线越细、面料越高档。2013年,何小东和他的研发团队攻克8个世界性技术难关,研制出700英支的纱线,比当时最细的纱线还要细212%,不仅创下了全球最细纱线的记录并保持至今,而且由于没有先例,如何鉴定700英支纱线一度还难倒了第三方检测机构。

如果说,330英支纱的大批量生产,已经使溢达站在了“珠峰大本营”,那么700英支纱的成功研发,则让溢达登顶纺纱的“珠穆朗玛峰”。

正是有了众多同何小东一样的“纺织工匠”,溢达才能在最近两年蝉联佛山十大专利富豪榜榜首,才能不断攀登研发新高峰。在这一过程中,从设立600万美元“试错基金”的真金白银投入,到在企业内部营造全员创新氛围,溢达不失为观察佛山制造转型的一扇窗口。

 

昼夜攻关200天,攻克8个世界性技术难关

700英支的纱线究竟有多细?何小东打了个比方。一根棉花纤维,直径大概是头发丝的1/7,而700英支的纱线,则是由7根棉花纤维捻合而成。也就是说,一根700英支的纱线,大概就跟人的头发丝一样细。用这种纱织出来的布,既有丝绸的手感和光泽,又具有丝绸所没有的‘骨感’。直至目前,溢达仍然保持着全球最细的纯棉色织产品的纪录。

 

 

溢达集团在纱线研发上的巨大突破,既源自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也得益于溢达从棉花种植到成衣制造的垂直供应链优势。溢达在新疆自建长绒棉种植基地,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科学的种植技术,获取最优质的原材料,棉花纤维的长度能够达到行业领先的37 mm,这是其他普通棉花所不能比拟的,这为溢达研制出“最细纱线”奠定了重要基础。

有了好的棉花,何小东带领着纺纱车间的一线技术骨干,还有研发中心、织布厂、染纱厂等分厂工程师组成的研究团队,连续200个日夜的努力,攻克了8个世界性技术难关,最终找到了如何将纱线做到“全球最细”的方法。如针对纺纱完成去除含量高达80%的水溶性纤维之后,剩下的20%棉纤维极其松散,根本不适宜后续加工的世界难题,研究团队找到了破解方法。

这是一个数学上排列与组合充分应用的过程。研发团队利用埃及棉纤维最细但不是最长和新疆棉纤维最长但不是最细的特点,采用适当混合的配棉,以及在纺纱设备上通过双精梳和双粗纱等特殊纺纱工艺,突破了现有工艺限制。一方面有效降低了棉条短绒和棉结,另一方面又能得到适用于生产超细纱线的粗纱,使生产出的纱线中含有高达80%的水溶性纤维,然后通过并线和适当处理,保证水溶性纤维去除之后剩下的20%棉纤维不会散脱,最终研制出了具有实用性的“全球最细”的700英支纱线,以及用全球最细的纯棉纱制成了色织产品。

 

突破纺纱极限,如何鉴定一度成为难题

由棉到纱,由纱到线,再由线到布,每一步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何小东告诉记者,溢达2003年之前在业内就首先研发170英支纱的产品,此后又往200英支、330英支的台阶迈进,再到现在700英支纱的问世,这一路走来,研发团队一直追逐着纺纱技术的极限。330英支纱的研发,一共攻克了2个技术难关,用时20天;攻克700英支纱这个纺纱新高度,就要攻克8个技术难关,用时200天,而且每个技术难关的难度都是前者的3倍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700英支纱研发成功后不久,就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插曲:如何检验新研发的纱线是否确实达到“700英支”,成为了“新难题”。因为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家第三方检测机构有足够先进的方法,能准确进行鉴定。

传统检测所使用的一个方法是“称重法”,比如摘取一定长度的纱线,通过称重,再通过相应的计算,从而确定这根纱线是“多少英支”。然而,新研发出的700英支纱线太细太轻,而且棉纤维分布极不均匀,传统的检测方法已经不足以鉴定它究竟是不是“全球最细”的700英支。后来,国家纺织品鉴定机构与溢达项目科研团队共同协作,从测试原理出发,改进传统检测方法,并研究出新的鉴定方法,配合显微镜等多种手段进行检测,才最终出具了具有权威性的鉴定报告,并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专家团的成果鉴定,向外界宣告了“全球最细”纱线的诞生。

何小东表示,全球最细的纯棉色织面料可用于制造高档服装,走高端奢侈品的路线。据了解,高档服装面料在市场上出售价格可高达5000元/码(约4 500元/m)。若按照每年0.75万码(约合6 800m)的年产量,每年可获利润3 599万元。

 

追求卓越,个人拥有67项专利

对何小东这位“全球最细”纱线的主力研发人员,溢达的同事通常称呼其为“何博”。从2003年研究生毕业加入溢达开始,至今他已经在溢达研发中心耕耘了13年,期间他攻读了博士学位,并已成长为研发中心的高级工程师。

在溢达,上到老总下到普通员工对技术研发人员都称呼其技术头衔,很尊重经验与技术。对何小东来说,一个“博”字不仅代表了他的学位,而且也是他研发成果的写照。目前,何小东名下已经拥有67项专利。何小东所获得的专利,多集中在纺纱和织布等方面。纱和布料在纺织服装产业中属于原材料环节,而原材料的创新对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许多终端产品创新的重要基石。原材料的革新和新材料的开发既是新型织造技术的入口,也是先进工艺的推手。

而截至3月21日,广东溢达已申请专利813项,其中477项专利已获得授权,获得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达149项。由于在专利方面的杰出表现,广东溢达在2014年及2015年连续两年蝉联佛山十大专利富豪榜榜首。

 
对  话

 

什么是工匠精神?
 
 

锲而不舍,追求极致,这是何小东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何小东说:“我认为作为一名工匠,首先要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做研发的要不断有新发明、新技术涌现出来,做销售的要把产品推向全世界,而不论研发还是销售,市场的认可才是真认可。在这一过程中,好的工匠不应自我设限、人云亦云,而是要通过不懈努力、精益求精,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需要怎样的企业内外部环境?
 
 

何小东表示,工匠层出不穷的企业一定是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文化的企业,比如溢达。在溢达,研发人员有足够宽广的研发平台,有足够宽容的“试错”环境,这是推动溢达在纺织领域敢于不断创新的重要因素。而在外部环境方面,要营造尊重技术人才、尊重创新、肯定创新的良好氛围,比如佛山每年举办的十大专利富豪榜、十大专利新秀榜评选就是一个很好的机制,希望未来有更多类似的评选激励机制。

 

鼓励试错,“放飞”创新
 
 

溢达设立了每期600万美元的“试错基金”,用于支持企业研发人员高风险的创意。只要员工的创意具备创新性,如市场上没有可及的技术;或创意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或创意旨在解决的是共性问题,即便创意本身具有很高的失败风险,也能获得试错基金的支持。试错基金自2014年设立至今,已累计支持了34个科研项目,实际花费150万美元,已有5~6个项目成功用于生产中。可以说,溢达已经形成“领导支持你创新,同事鼓励你创新,研发团队互相帮助创新”的氛围。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溢达从上到下的对技术的尊重,以及技术岗位与管理岗位平等相处的氛围,让一代又一代的“纺织工匠”能够在溢达默默耕耘,潜心研究,让这家传统纺企不断问鼎“行业最新”“行业顶尖”乃至“全球顶尖”。

 

来自南方日报

思辰编辑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相关热词搜索:纱线 难关 最细

上一篇: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纺织服装业的七大发展机遇
下一篇:质量界“奥斯卡”被安徽华茂、江苏阳光和山东如意拿走啦

分享到: 收藏